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存量上市資源的減少、發行市盈率受限等因素,次新股在5月初開始大漲,截至目前單月漲幅超過30%,跑贏同期創業板指數。
每周上會企業超10家
隨著注冊制度漸行漸近,IPO發行審核速度和新股供給均大幅提速,同時,證監會根據市場需求一月兩批次的批文下發節奏對A股市場的沖擊也日趨弱化。
從新股供給來看,今年前5個月,證監會共核發了七批IPO批文,批文數量逐月增加,從1月份的20家到5月份的43家,166家企業獲得了滬深交易所的“進場門票”,批文月均下發33家。國盛證券分析師劉昊認為,新股發行繼續增加,但前期市場對新股發行的恐慌心理在快速衰退,新股對市場資金的增量“抽血”相對有限,不僅沒有對大盤造成困擾還增加了投資者對新股的關注和炒作。
截至目前,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545家,其中,已過會17家,未過會528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489家,中止審查企業39家。如果按照5月份的發行節奏,6~12月每月發43家,到年底還會有超過300家企業拿到“進場門票”,全年將有近500家企業上市,屆時IPO堰塞湖將“大泄洪”,為注冊制實施創造了良好環境。
同時,伴隨著存量過會企業的消化、新股供給的逐月增加,發審委的審核速度“快跑”前行。
今年以來,截至5月27日,證監會發審會共審核了154家企業的IPO申請,其中有8家未獲審核通過,占比5.19%;另有2家企業暫緩表決,占比1.29%;1家企業被取消審核;其余143家企業都通過審核,占比92.85%,這明顯高于2014年新股發行的審核過會率。數據顯示,2014年證監會發審委共審核了118家公司的首發申請,其中,107家獲得通過,10家被否,1家暫緩表決,通過率為90.68%。
有分析人士指出,IPO過會率的提升與即將落地的注冊制改革有關,監管層對招股說明書的審核更多的是強調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完整,突出中介機構的作用,證監會事中事后的監管轉型已逐步達成共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過會企業僅有17家,除去因存在問題暫不能下發批文的3家,僅有14家過會存量企業,要保證每個月40多家的新股供給,這就要求發審委每周的審核數量至少在10家以上。據統計,上周證監會審核了14家企業的首發申請?梢,目前的審核節奏完全跟得上新股供應步伐。
次新股受追捧
A股市場迎來牛市,板塊之間的輪動特征也趨于明顯,近期次新股表現尤為搶眼。5月份以來,次新股平均漲幅已超過30%,跑贏同期創業板指數24%的漲幅,同時,二級市場對次新股的追捧直接導致2015年第4批上市新股開板天數明顯增加,從歷史平均8天開板上升到了14天。
申萬宏源的分析師林麗梅分析,本輪新股發行改革在市盈率與超募等問題上作了更為嚴格的限制,抑制了新股發行的“三高”現象,但也為新股上市后的炒作提供了空間,同時隨著注冊制改革的加速推進,上市存量資源的快速消化,導致了次新股的集體上漲。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的新股發行價格絕大多數被限制在23倍市盈率之內,相比新興行業2015年動輒100倍以上的市盈率,“便宜”的新股非常吸引眼球,同時,剛上市的次新股總市值不少在30~50億之間,很多新股的流通盤在破板之后依然低于10億元,這給次新股的上漲提供了契機。
“發行時大多數新股縮小了募資金額,也沒有超募,導致原有的資金需求不能滿足,在已經上市的兩百多家新股中超過一半的個股在上市一年之內就已經開展了定向增發、股權激勵或外延式并購,對二級市場的刺激作用明顯。”林麗梅指出,短期來看月均40家新股發行將成為常態,未來隨著注冊制的落地,存量排隊企業的消化,儲備上市資源的緊俏,次新股還將延續“火熱”狀態。